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史资料 > 太子晋简介和王父宗敬及有关郡望

太子晋简介和王父宗敬及有关郡望

编辑:王雄琥 时间:2018-04-22 点击:

太子晋简介

 

    姬晋:(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姬姓,名晋,字子乔,是东周时期周灵王姬泄心之长子。姬晋幼有仁德,聪颖博达,温恭敦敏,年少时其父极为宠爱就被封为太子,辅助父王治国。喜音律,吹玉笙,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博学多识,对音律造诣颇深,创造了一套吹笙独奏乐谱,并能演奏的惟妙惟肖,才华横溢,传遍诸侯,后因病去世。

    主要生平简介

    姬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太子晋王子乔王乔

    周灵王二十年,灵王为姬晋举行加冠礼并立太子时(是时姬晋十五岁,时值春秋战国时代),晋国晋平公派大夫叔誉和师旷(晋国著名的老乐官)朝周,大夫叔誉朝见了天子之后,特意去拜会太子晋,想从交谈中掂一掂太子晋的斤两。哪知一共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太子晋问得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尴尬地从太子府退了出来。回国后,叔誉向晋平公报告说:“太子晋这小东西果然不凡,别看他才十五岁,我跟他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他占了上风。以我愚见,还是把我们强占的两处田地归还给周朝吧,不然将来他会找我们麻烦的。”晋平公听了叔誉的话,心里也在嘀咕:归还吧,舍不得;不归还吧,又怕将来惹麻烦。这时,师旷表示不要匆忙决定,他说:“请派我去跟那孩子谈谈,如果连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再还田也不迟。”师旷是一位盲人音乐家,晋平公对他一向很尊敬,知道他忠诚正直、博学多识,便以切磋音乐的名义,派他出使周国。师旷到了周国,在太子府拜见了太子晋。太子晋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主客一问一答,上下古今,礼乐射御,无所不谈。太子有问必答,口惹悬河,确实表现了见识高卓,学问渊博。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师旷在殿下站得久了忍不住踏起足来。太子晋一看,知道自己一时疏忽,忘了乐师年老易寒,深感愧疚,于是赶紧说:“太师,请殿上坐。”侍臣们小心地扶着师旷上殿,请他坐下,太子命人取来一张瑟,请师旷鼓瑟;师旷一面鼓瑟,一面唱了一支名叫《无射》的歌。接着太子也鼓起瑟来,唱了一首名叫《峤轿》的歌。二人一唱一和,尽欢而散。师旷回国时,太子晋赐给他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师旷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报告说:“太子晋果然聪慧无比,可惜我和他谈话时,听到他的声音清亮中带点痰喘,他的脸色白里透红,像火烤一样。这种人无疑是个痨病鬼,不出三年,他就会呜呼哀哉。临归时,他曾向我问起寿命之事,我也如实对他说了,请主上不必提心”【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逝世的噩耗就传到了晋国。当时他们的对话大意是:晋曰:“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夫大当时而不伐,天何可得?吾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师旷曰:“汝声清迂(亦有清高迂阔之意),汝色赤白(亦指言词激烈),火色不寿(亦寓意有如此不改,前途渺茫之意)。”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当时的首都洛邑附近之谷、洛二水泛滥,连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害怕水漫京都,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堵塞谷、洛二水。太子晋以民生为重,认为堵塞谷、洛二水必殃及农耕和民生安全,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

    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加之当时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诗乐不闻,干戈不息。因厌倦了这兵乱之世,经常跑出深宫,他喜吹笙,作凤凰鸣,在田野上吹着笙歌游玩。后来讬学修道,遇到浮丘公,“归而亡”【据《列仙传》、《云笈七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等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引《列仙传》说:“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意思是他喜吹笙作凤鸣声,尝游伊、洛两水之中,遇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三十余年,修炼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得道成仙。传说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子乔在缑氏山,乘白鹤升天而去)。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意思是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灵王甚痛之,使人发其冢,惟空棺耳,随后派人在嵩山一带找寻。为了躲避灵王找寻而影响学道修炼,便离开了嵩山,云游各地【亦有说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太子晋十四岁起便得了严重的肾衰竭病)。《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劫始以来,赤松子、王乔、羡门、轩辕、尹子,并受五千文隐注秘诀,勤行大道,上为真人之长者,寔要注之妙矣。”《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贤者欲修无为之大法,是经可转,及诸真人经、传亦善也】。

    今经福华宗亲查阅《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五,古迹考》时,发现宿州相山有个小仙洞,在相山东岭外,药井印月,露灶吹风,为阍浮異境。小仙即王子晋。小仙洞前有一石台,高1、5米左右,洞口狭窄,洞内呈方形。西壁有一摩崖浮雕,一佛两侍一金刚。佛像下方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北壁有一洞,洞口在1米高的石崖上。并有丹灶、药井,传说是王子晋修炼处。明•徐拱杓题诗一首:

相山小仙洞

(明•徐拱杓)

春烟缥缈万山晴, 仙洞凌风屐齿轻。

金鼎丹成曾跨鹤, 碧桃花烂洞啼營。

杯沉岚影连山醉, 歌散云端落涧鸣。

一飯胡麻天已暮, 归来恍惚悟浮生。

    位于安徽亳州涡阳县的丹城鎮,据《宿州志》载:“周朝太子晋炼丹于此,故名丹城”。 

    隆庆年间侯一元修篡的《乐清县志》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曾称乐清为“子晋江山”。王十朋说:“子晋亊迹在温有三,二在乐清、一在温州”。乐清的二处指箫台山和北阖仙桥,温州一处指今温州与瑞安之间,渚浦之南的吹台山。《东瓯遗亊》载:“雁荡山北阖有仙亭、锨桥、仙洞、吹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坪等”。故老相传,都是因为王子晋跨鹤吹箫而得名。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晋累谏不听,遂居别宫,斋戒悟道”。“遂居别宫,斋戒悟道”是说王子晋采用“存思”和“內视”的养生方术修练,以祛病強身。屈原在《楚辞•远游》篇中说:“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娛戏。歺六气而飲沆瀣兮,嫰正阳而吸朝霞。保神明之清兮,清气入而粗秽除。顺风而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而和德”。诗人意思是:我将跟着王子乔嬉娱游赏,呑食六精之气而啜饮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保持精神心灵清明澄沏。将精气吸入,将浊气扫荡。跟随和畅的南风出游,休息在南方神鸟的巢穴之旁。见了王子乔就在那里畄宿。询一元之气纯和之德之祥。诗人向谁请教远游的道理呢?第一位远游导师,便是王子乔。这实则是对王子乔养生术的赞誉,屈原约晚王子晋二百年,王子晋谏灵王壅谷洛水堪称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屈原对周太子王子晋生前事迹应当是熟悉的,并沒有看到太子晋被废为庶人的文字资料。

    王子晋的养生术流传很少,东晋道家葛洪的《玉函方》大部分已失传,只有“王子乔变白增年方”被李时珍录入《本草纲目》中。王子晋的“药餌”养生法《玉函方》在《本草纲目》十五卷•菊中载道:“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戌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老翁变为儿童也”。

    道家以修道炼丹养生为主,炼丹一般都以汞硫矿物类提炼而成的粉末丸散膏剂,人服了之后都造成慢性中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很多服食水银类丹丸中毒而死的案例很多。列代帝王都想服食仙丹灵药而长生不老,结果都只活到三、四十岁而去世了,沒有一个长寿的。太子晋是人而不是神,修道炼丹服药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从十七岁离宫学道,而后在缑山落鹤涧隐居修道,三十年后在偃师市的缑山宾天也在情理之中。

    太子晋弃位修道过着隐居的悠闲生活,后人因怀念他而留下不少诗篇,阮籍《咏怀》诗云:“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钟辂《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云:“月满缑山夜,风传子晋笙”。李白的《感遇》:“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毀,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又一首《凤笙曲》诗云:“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白居易的《王子晋庙》诗云:“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苏轼也《题王子晋》诗云:“……玉笙吹断鹤升天”。

    关于太子晋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很多,《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灵王二十七年崩,子景王贵立。《春秋》和《左传》记载了周灵王於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4年)去世,《东周列国志》卷六十七,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4年)无疾而崩,遗命传位于次子贵,贵即位,是为景王。《国语•国语下》讲谷洛水患,灵王欲壅塞之,太子晋劝父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灵王不听,仍塞之。这些古籍史料中並沒有太子晋被废的记载。《楚辞•远游》、《逸周书》、《列仙传》等书把太子晋捧为神仙,并把道学家蜀人王乔并为一人,这是太子晋去世几百年后的汉朝把他演变成非人似仙。到宋朝欧阳修编写《新唐书》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欧阳修怎能知道一千五百年前的亊呢?就这亇“废”字,以錯传讹了千多年。在周朝废立之亊只有周幽王废太子宜臼,除此无第二人。在历朝历代凡有废立之亊,都会出现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宫廷大乱。而是灵王死后,景王继位后废长立幼,造成景王死后,兄弟残杀,宫廷大乱,加速周朝的衰落。

    总之,太子晋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太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不能被周灵王所纳,是对行将改变周王室衰败命运的极大损失。到了西汉,刘向编写《列仙传》,把他捧为神仙,驾鹤飞翔。唐朝武则天还为他建庙立碑供奉记念,是对他的敬仰。我们都是太子晋的裔孙,要维护祖先的尊严,正确考证历史重新认识一个真正的忧国爱民的太子晋。

    关于太子晋身后亊,很多地方的人文风物都与他联系在一起。江西南昌市南“八大山人纪念馆” 的地方,相传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江西庐山有鹤岭,也说是王子乔控鹤之处;又说王子晋曾修道于王屋山;安徽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有一个紫薇洞景区,有一个王乔洞,也说是他当年栖身修炼得道成仙的地方。

    王子晋从辅佐父王治国的良才,到被人们衍化为养生家,最后升华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神仙,他的仙化历程,是早期道教发展的集中反映,也是先民们英雄即神而崇拜的产物。浙江天台山胜迹把王子晋捧为佛家之神而出现。南朝陈太建七年(575),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入天台山,将王子晋为天台宗的佛法护法伽蓝神。据《天台山志》载:“天台山西北的桐柏山是王子晋的治所”。 司马承祯的《上清伺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说:王子晋做了神仙后,得到的头銜是“桐柏真人” 伺帝晨,于是,“车羽盖,仙灵伺从,旌节异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来到桐柏山的金庭洞宫中,做起了逍遥的神仙”。 今天台山国清寺伽蓝殿王子晋神像,却是一身道装打扮。道教中封其为“右弼真人”,统领桐栢山。从王子晋的这种佛道睦居,佛道共仰现象中,足可窥见了王子晋在中国佛道界之影响。非但如此,王子晋还远渡重洋,成为日本的奉神。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入天台山求法,把天台宗王子晋信仰带回日本,形成“天台神道”, 王子晋即为奉神之一。王子晋一度在日本朝野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元代缑山道观“先天宫” 的庙号为元世祖忽必烈敇封,清代乾隆帝又题诗《登缑山》:“缑岭茏苁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

    以及诸多地方也建庙立号纪念王子晋。但是,大家又务必要搞清楚, 今山西太原的晋祠,又并非是纪念太子晋的,而是纪念唐叔虞的。这个晋祠是汉代以后的北朝魏,因讹传始建。古唐国与唐叔虞的封地和祠堂到底应该在哪里呢?其实《史记•晋世家》讲的很明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河汾之东”离太原即晋阳不要太远啦。被“封晋(晋国)”的周成王弟唐叔虞。当时晋国的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因王子晋极负盛名,不但道家赋予其尊号,历代皇帝也曾多次敇封。

    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1]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五代时封为“元弼真君”。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封为“元应真人”。

    高宗绍兴(公元1131—1162年)年间加封为“善利广济真人”。

    太子晋(王子乔)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近百代人了,但是他隐逝时在洛阳缑室山向时人挥手告别时的音容笑貌,还婉若刚才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无论是他的后裔,还是其他姓氏的中华族人,对王子乔的生与隐都会怀抱着一颗崇敬之情和爱慕之心。我们寻根的梦、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生命中的光荣与梦想,都会无时无刻地与他紧紧相连。

 

 

王父宗敬及其相关郡府

 

    王父,得姓始祖是王父宗敬(姬宗敬、王子宗敬、王荣)。王父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今已不再存在,皆演化为单姓王氏,融入了王氏大家族。

    姓氏渊源简介: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孙王子宗敬(姬宗敬),属于以先祖帝位称号为氏。因灵王之子晋直谏父王被贬,故晋之子宗敬不敢与天子同姓,以王父氏为氏。曰:王父宗敬,亦称王子宗敬、王荣。王父宗敬恭卑为人,不再以王族之姬姓为姓氏,因而取“王父”为姓氏,称王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王氏。在史籍《龙门史记》中记载:“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使荣为司徒,封食缑邑(今河南偃师缑氏)。”后因姬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纷起争霸,王父宗敬(姬宗敬、王荣)为避乱举家隐居在晋都平阳郡【历史上晋阳曾名平阳,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此时的平阳不是山西河汾,更不是山西太原,而是“春秋鲁邑,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当然也有一说山西临汾,一说山东邹城,一说河南滑县的】。后来的太原王氏所称谓的“太原王”与王父宗敬为避乱举家迁晋有密切关系,即其自称的“食邑太原”,这与史书记载的“王父宗敬为避乱隐居平阳”基本一致。春秋时期的“太原”,也括指今山西省临汾地区。

    王父宗敬的郡望。

    平阳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