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史资料 > 关于对懋公上源世系问题的考证辨析

关于对懋公上源世系问题的考证辨析

编辑:家族联谊会 时间:2018-08-31 点击:

关于懋公上源世系问题考证辨析

 

  按本支系历代先祖传说和整理载谱资料所记:我迁入滇黔地区始祖王懋公系元末明初人【本来在本支系第三次所修家谱中,对懋公等前几代先祖的生卒时间记载得较为详细,但是后来我们对此进行考证,找不到可信出处,也找不到左证依据,同时又有诸多与客观实际不符(如:上一代祖公出生辛丑年,祖妣陈氏己未年,其长子出生甲午年。接着下一代祖公出生甲午年,祖妣出生乙卯年,其长子出生庚寅年。……)、违背逻辑规律的因素存在,所以就未予以采信了】,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懋公奉命率部【据部分老谱所载:“明太祖兴兵伐元,吾鼻祖王懋公同常付胡陈赵高吴乔朱鲁等为十大指挥,协佐洪武有功于朝,受爵于江南省江宁府,任满解组定业于句容县朱家巷。后因南蛮作乱,奉命率部参与征南,征南平定之后威镇毕邑,以至于此再发渊源,流芳万世。”

  又有载:

  懋公及其一起征南之将士

  “鼻祖王懋公,起赠封威德将军,定远侯部下从征将士,姓名并列于后。

  岳俊卿(系湖广黄州府祈州黄梅县新城乡人氏。武勇过人,充旗手卫力士)、许凤鸣(伍在营食粮差操不缺,后拔守毕节卫左所百户)、袁仁仲(长乐乡人氏,力敌万人,系旗鼓卫力士)、黄钧用(永福乡人氏)、戚伏一(太平乡人氏)、王名三(镇陵乡人氏)、项华三(镇陵乡人氏)、利  贡(原籍云南杨村所军毕节藐法贫官事,充解百户食粮差不缺)、朱法英(新城乡人氏)、纪宗信(凤原乡人氏)、徐秀三(湖广德化乡人氏)、李祖三(湖广永福乡人氏)、申亨四(湖广德华乡人氏)、蔡  住(济县太平乡人氏)、徐阿小(原籍浙江湖州府长兴县长乐乡人氏)、廖名一(永福乡人氏)、梅正兴(长乐乡人氏)、彭隆五(凤原乡人氏)、詹元一(永农乡人氏)、马德高(黄梅县人氏)、黄  大(黄梅县人氏)、陈宗一(永福乡人氏)、付宗三(新城乡人氏)、施里兴(原籍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三都人氏)、王大孙(归安县十五都人氏)、胡伏一(新城乡人氏)、许阿保(新城乡人氏)、吕受四(新城乡人氏)、罗朝一(长乐乡人氏)、保伏叁(新城乡人氏)、王名四(原籍直棣安庆府太湖县永福乡人氏)、毛隆三(凤原乡人氏)、龚仁九(新城乡人氏)、郎神保(原籍直棣太平乡当涂县在城住人氏)、彭友谅(永福乡人氏)、燕  毛(上得乡人氏)、许官伏(上得乡人氏)、余胜七(新城乡人氏)、张俊名(新城乡人氏)、邓隆六(长乐乡人氏)、汪胜三(永乐乡人氏)、陈元生(原籍福州人氏)、柳贵和(长乐乡人氏)、殺马里(长乐乡人氏)、桃何徐(原籍浙江人氏)。

  以上四十余名皆能征惯战之士,在我祖懋公部下多立奇功。”】跟随付友德元帅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讨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继后由于军队补给困难,付友德、兰玉等就奉命班师回朝。懋公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祖又随大军一行南征。平定乌撒等地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公“威德将军”,驻军毕节,并被任命为毕节卫指挥,即毕节卫属一指挥【据明朝职官体制和毕节卫志记载,明朝前中期毕节卫指挥下还有掌印的、管屯的、管操的、以及巡捕和镇抚等各下属指挥。本支系始迁祖懋公便是其中一指挥,且据相关情况表明极有可能就是管军事的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券,许子孙世袭。由此懋公便正式落藉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懋公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

  懋祖妣陈氏,生子定乾、定坤(据说入黔,无考)。

  定乾公,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毕节杨家街,荫袭指挥一职。后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病故。

  定乾祖妣徐氏,生子成美。

  成美公,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钟鼓楼住宅病故。

  成美祖妣孙氏,生子云、慕、琏、荣(云、慕、荣三公情况均无考)。

  琏公,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

  明王朝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历时近两百年,朝政逐步走向衰败,许多忠臣义士的计谋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吸纳,国家得不到很好治理,民众起义事件此起彼伏。琏公参与执政下的毕节地方,地处几省边界,属贵川藩篱,又是多种民族杂居,地方民族矛盾突出,争端濒繁【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城内军民加强城防、奋勇抗敌,拒敌三月,方使毕节城得以保全;1528年,普奴之乱,攻毕节关厢,致使毕节兵备副使王浚、参议杨仪、签事龚亨、都指挥李宗佑等许以官印,恐祸及己,乃致动王师;1530年,芒部、乌撒苗民陇革等起义,攻劫毕节屯堡,大肆杀掠士民。以及后来的“奢安之乱”与“沙普之乱”天启元年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之军队在其女婿樊龙率领下,乘明朝募兵援辽之机反于重庆。占领重庆后,随即进陷遵义,围攻成都,“全川震动”。与奢氏倚为唇齿,互通婚姻的贵州水西宣慰使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利用安位年幼,揽政于己,于天启二年挟安位响应奢氏起兵。随后各地土司蜂起响应,乌撒安效良、洪边土司宋万化等相继起事,很快攻陷毕节、安顺、平坝、龙里等地,并围贵阳十余月。十二月初七日,贵州新任巡抚王三善领兵击败水西军队。其后,安邦彦遣部下陈其愚诈降王三善,在明军从水西返回贵阳的途中计杀王三善,势力复振,出现了“黔师大溃黔事大危”的局面。崇祯二年,奢崇明自称“大梁王”,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合众十余万攻永宁,被总督朱燮元擒杀。崇祯三年,水西安位请降,划水外六目之地设流官、置州、县。“奢安之乱”,波及了贵州、四川、云南、广东、湖广等省,明政府四处筹集兵饷,用了几近十年时间,才使“积年巨寇始尽”。此次叛乱不仅给黔、川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云南影响也极其深远。……】。于是,琏公面对地方政局的重重危机和困难,便产生弃官为民,解甲归田思想。

  懋公、定乾公、成美公,以至琏公在毕节任职的时间累计有一百余年。当时,毕节以北约100里的小坪坝一带属于毕节卫辖区,祖辈在任职期间就在小坪坝置有田产。所以,后约于十六世纪中期琏公便自动弃官为民,解甲归田,移居镇雄泼机小坪坝。后于1589(已丑)年正月初四日子时在镇雄小坪坝病故。

  琏祖妣赵氏,生子在周、在秋、在用。

  懋公世孙繁衍至今六百余年,传承近三十代,十万余众,主要分布于滇黔川渝地区的四省市数十个县市。由于历史的变迁、地方史料粗略,以及我始迁祖懋公以上谱书遗失等种种缘故,上源世系和前几代先祖身世履历模糊,难以详考,故对我们懋公支系家族族史族系的考查不但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也是有待以后族人不断考究的问题。

  在此可览原家谱序文一段:

  【我四世祖王公琏卸甲归田营於北里八甲小坪坝,创业田产,以为子孙世守。历有数代,传至天启二年,遭安酋邦彦作叛,我祖公等辈仓忙逃窜,遂将丹书遗失、谱策沦亡,迨安酋邦彦尽灭,士民安堵,我祖辈仅零星碎片复业其间、或散滇南、或播蜀川。悉自小坪坝以分派已经数传,云山间阻,昭穆之分,懵然未察,不意高曾远祖手泽未湮,崇祯二年抄谱书志一策,序述本支始末,指掌甚明。我祖公讳应明亦遗有老谱,子孙相传,符节一合,明以爪瓞绵绵、螽斯揖揖地远人遥未,免有失其序支殊本,乌可或紊其伦,於是遍识宗亲,细分派别,为之悉而志之。则岷山发源,即明渊源之有,自九河顺导,备见江汉之群分,固本穷源之至意矣。存一脉以慰先灵,庶几与国史永垂无异焉。耳是以为序。】

  就懋公上源的世系问题。本支系历代先祖口碑传述,本支系属姬姓之王,源自东周灵王太子晋,支分太原王氏王威,世代铭记堂号“三槐堂”。

  族中虽有于明朝崇祯前,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末纂修的几种断头残缺谱本,但始终看不明、理不清上源世系。唯有懋公第九世孙玉林公遗下的一份手写谱稿(此谱稿系懋公第十六世世孙、玉林公直系第八世孙王树有收藏并抄录提供。)对其始祖上源世系有所载录。

  【王树有,号:不孤,笔名:闲人,懋公之第十六世孙,于1944年8月28日在贵州毕节海子街出生,居住于贵州六盘水市黄土坡。少时寒窗十年,毕业于贵州省轻工学校,1966年开始从事交通运输业,后进修汽车工程学,献身交通行业40余载,科级干部,工程师,中共党员,最后以技术安全工作告老退休。喜爱硬笔书法和诗赋,六盘水市书协会员。一生奉行尊宗敬祖,不断为寻查懋公上源及其理清家世,积极努力,自年轻时就开始清理和收藏玉林祖公留下的资料,一方面自己付出了大半生精力,去苦苦查寻,直至六十多岁了还到南京等地进行寻访;一方面又将玉林祖公留下的谱稿复印出来,寄送给各地族人,以期早日查清懋公的上源世系。为懋公后裔查寻始迁祖上源世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于本支系第四次修订家谱中,极为关心支持,不仅为家谱作了题词,献了作品,还为解决印制谱书资金不足的问题捐资1000元人民币。】

   据玉林公谱稿所载:懋公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的后裔。这谱稿首先记下的是:“…—言—彻—祐—懿(弟旦、旭)—谅(兄弟睦、贽)—克(弟准)—震(弟需、霖、霭)—仰(兄豪、弟瑛、杰)—丛—(淹—俊、裴,涵—槃、槩)—…”。这一段与今天总谱局考证的三槐王氏世系连接基本吻合的世系。然后接下是:“…—明—用之—益—安道”这样一段世系。这一段世系是临川王氏世系,按照临川王氏老谱记载安道公早逝,没有下线记述。这也与我们祖传的世系情况不相一致。又接下来是:“…—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文远—懋孙—……”这样一段世系,这一段世系又并非是临川王氏世系【今天的《三槐王氏大总谱》不知以什么为依据(就如像王应麟贵为南宋礼部尚书,然而于太原王氏老谱和临川王氏支谱上都没有记载?),又将这以上两段世系连接在一起了】。即“…—明—用之—益—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昌世—…”),而是浚仪王氏世系,浚仪王氏属太原王氏,而非三槐世系。

  【据王应麟《浚仪遗民自志》,王安道生子王晞亮,王晞亮生子王撝,王撝生子王应麟。

  王应麟有二个儿子,长子王良学(1248-1280)早卒,次子王昌世(1267-1327),卒于宁波。王昌世有二个儿子,即王厚孙(1301-1376)王宁孙(1306-1364)。王厚孙有二个儿子王升与王骘。王骘有二个儿子,即王宗传与王中传。王宗传有二个儿子即王驯、王骈。王驯为永乐六年(1408)举人,官至教授,曾修《王氏家乘》。嘉靖间,王骈四世孙王镇重修《王氏家乘》。这一支,迁到了鄞县南部的唐家汇村(原茅山镇唐家汇村,今改姜山镇唐叶村)。唐家汇原属宁波市鄞州区茅山乡唐家汇村,现与叶家村合并,称唐叶村,茅山乡也并入姜山镇。2009年3月,钱教授曾去唐家汇作了实地调查,村民称他们的祖先是宁波市区迁来的,太公是一位礼部尚书,这位尚书公葬在宝幢同岙,他小时曾随父亲去过一次。目前,唐家汇的王姓后裔不多,也就十多户人家。他们还透露,在梅墟,也有王姓后裔,每年来上坟,必定要烧锡箔。当然,宝幢同岙守墓人一支,也是王氏后裔。

  这部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王氏族谱》的发现,唯一的价值是,有庆元王氏以王应麟为文化鼻祖而已。所谓“文化鼻祖”,就是找一个同姓名人作本族的祖先,不是血缘上的直系祖先。相信只有拿《王氏族谱》所列十九代的名字与前面所考王应麟后裔谱系对一下即可知真伪。】

  就这一世系的考察,我们于2011年5月7日至19日,特别委派了王万奇、王万鹏、王万忠等三位宗亲前往浙江的湖州、宁波等地,寻找王应麟后裔族人,查证王应麟曾孙王懋孙于谱上之记载情况,无果。再说,按照玉林公所得出的自涵公到懋公的传承连接世系是十世,依据相关谱料(情况往下将详作介绍)可知这仅历时百余年时间,其传承代距只为十余岁,也不可信(理由往下再详加介绍)。所以,可认定这两段世系是错误的插接,应重新考证。

  就玉林公的手写谱稿而言,我们认为很珍贵。一是它毕竟是早于我们现在近四百年的成果,在承上传说方面大大优于今天的我们;二呢玉林公本人亦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先祖,他不但是以教书为业,而且还精通地理,是我们先祖中尊宗敬祖的典范,他不可能无衣无据去乱认别人为自家祖宗。他于谱中载入的这世系连接,不管出于什么依据,都应该说是有错的。就这三段世系连接在一起的整段世系而言:认为前部分【即“…—言—彻—祐—懿(弟旦、旭)—谅(兄弟睦、贽)—克(弟准)—震(弟需、霖、霭)—仰(兄豪、弟瑛、杰)—丛—(淹—俊、裴,涵—槃、槩)—…”】准确,这不但与历代先祖传说及谱载模糊记叙相一致,而且与当今的大量资料及总谱局考证材料基本吻合。后两部分(即“…—明—用之—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就错了。证据就是1、这与我们历代先祖传说及老谱所载不吻合;2、这两段世系的出处及情况是明确的,并非与本支系有关联。分析之下,认为造成玉林公整理中错误加进这两段世系的原因是:按推测玉林公整理出这段世系的前提就是获悉到懋公的上源世系是鄞县派世系,然后就围绕鄞县王氏来查理。所以从三槐王氏中理到了仰公、丛公他们的居住地是宁波【三槐王氏老谱上记载:“震次子,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在两宋乱離之际,随宋室南渡。去世后追赠大中大夫。葬于鄞县,子孙定居于此,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王仰,配周氏,继唐氏,其所生子中最有名的是王从,官至信州知府。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的文献遗墨进行收集和整理出版,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等家庭文献,并传其子孙。王从妻金氏、陈氏,生二子:淹、涵。王淹,字伯庵,官至筠州知府,他能继承父业,以搜集出版家族文献为已任,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等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印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已经遗佚。只有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可读到他为该书作的《王氏济美集》序”】,而俊仪王氏中安道公后来的居住地也是宁波,临川王氏中王安石(先期于鄞县任知县)之二哥也叫王安道,在这几支王姓同时居住的同一区域里,以及又出现一个同名的王安道。所以玉林公绕去绕来绕错了道,就理叉了世系。

  如此,那懋公的上源世系又如何来准确定论呢?

  就此,通过查阅有关三槐世系的老谱,其上对从公后裔的记载均只到从公之三世孙俊、裴、槃、槩(温州乐清令)四公止,往下均无记载。所以自从公至懋公这一段世系没有确切的资料。

  通过与《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部了解查询,他们迄今编辑收集到的情况是:

  1、从 —淹 — 俊(弟棐)—茂—盛—强—锐—高—□(往下不详,这一支系的后裔族人极有可能居住于湖北监利县王家台等地);

  2、从 —涵—槃—……(具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系的后裔族人

  有可能居住于江西泰和邵陵等地,但尚无确切材料);

  3、从 —涵—槩—……(除我们懋公支系以外,尚无找到往下传承世系的情况)。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们一方面不惜代价购阅和查对大量族谱、史志资料,细心捕捉,努力寻找与懋公上源有关的资料线索。一方面利用网络、电话、信函、以及委派人员等途径,与各地知名王姓族人,特别是对王氏族史族系有所研究的王姓族人广泛进行寻访活动。至终未找到任何新的世系迹象。

  据据清朝王庸敬所编的《太原王氏通谱》和《三槐王氏通谱》所载的情况进行分析:王仰公的出生时间约为十一世纪末(该谱载仰公之兄豪公的出生时间是公元1070年,仰公的出生时间未载明),王从公,(1165-1173)年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表明他是南宋中期人,即生于十二世纪中前期,卒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从公之子淹【(1201-1204)年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涵二公,乃南宋末期人,应该是生于十二世纪末,卒于十三世纪中。从公之三世孙俊、裴、槃、槩四公就应是宋末元初(约公元1200-1300年间)人,即生于十三世纪初,卒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再至元末明初约近百年的时间,也就是二至三代人的传承历程。而就历代先祖的传说和大量资料的显示,可以肯定我们的懋公应该属于元末明初(即生于十四世纪中前期)人。再者,就我们懋公支系的传承代距来看,自元末明初懋公出生时至现在(约)650年的时间,计传承16至28代,平均传承代距是32.5年。从三槐始祖言公的出生时间是869年至懋公出生时间(约)1350年,计481年,若按十四代计算,平均代距是34.3年,这与我们懋公支系后来的传承代距也是相当的,已与多数姓氏家族的平均传承代距相仿(依据有关专家研究结论:6至10代内合理代距约为30至33年,可信代距为23至43年之间;10代以上合理代距约为30至36年,可信代距为25至45年之间)。所以懋公应该属从公的第六世孙。

  综上所述,我支系始迁祖王懋公应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之六世孙。即王懋公系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尚有懋公上两代祖人的情况不详,待考察。关于在族系世系中出现空代的情况,古今均有,各姓氏族人世系中也有,这是一种可叹而又不作为奇的现象。

  就懋公上源世系的考证辨析问题,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纂《三槐王氏大总谱》之际,其主编、副主编等一帮子人员已帮助作了进一步的更加慎密的分析论证,最终意见完全一致,较大程度地认为王懋公应该系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并对其支系世系编入了《三槐王氏大总谱》。对此,我们既于本支系谱牒资料中载人了全面系统的表述,又于在毕节石牛石马山修造了懋公纪念碑和山东莘县三槐王氏祖陵里建立了懋公碑上作了概述。总之,既然知悉了自己的血统族系,就应该尊宗敬祖,爱国爱族,不能不讲血统,不分长幼,乱其伦理。在我们西南地区居住着的三槐王氏支系不少,大家理该认清彼此【对此,建议大家抽点时间还是研读一下《三槐王氏大总谱》或《西南地区的部分三槐王氏》,就是我们支系谱的卷三上载人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各支系字辈排行对照表等】,明白自己身份,自尊自重,不能糊涂乱伦,丢失一个源远流长、央央大族的族人风范。

  关于懋公上两代祖人的名讳及其身世问题,纵观几代谱本均无具体记叙。二代谱本,即八一版上有一段无头无尾的世系图载,即“林远同胞兄弟有林通、林达。林远子时鹏、时禄、时泰。时鹏子懋、颜、弼。时禄子永福、永寿、永康、永宁。”访问有关族人得悉:这是镇雄泼机王天顺生前所提供,言及系南京寄来资料。对这一段世系的出处与真假等问题,我近年来通过一是遍查太原、三槐老谱和中华王氏家谱集成(电子版二十部百余卷数十个支系的老谱),以及很多零星家谱资料等自己收存的各种谱料,均无任何记载;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寻访了江浙一带对王姓族史族系有所研究的人士,他们均未曾知晓。也寻访了王天顺家族中的部分同时期参与修谱的人,他们同样不知情;三是采用有关网络手段在王姓族史世系资料中进行搜寻,也基本上无信息显示(即只有从我这里发出的材料和其他人士或网站转发我的材料中有这内容,更为可叹的是《三槐王氏大总谱》上将从我们这儿发出的这一段世系悬空地摆放进了江宁句容王氏世系中)。

  就林远、林通、林达为三兄弟者在林姓族人中有所存在,就时鹏、时禄、时泰为三兄弟者在各姓氏中尚无存在,就懋、颜、弼为三兄弟的在各姓氏中同样尚无存在,就永福、永寿、永康、永宁为四兄弟的在许多姓氏中都有存在,如明朝南京守备潘真的四个从子、江苏藉肖文祥的四个儿子等等,因为福、寿、康、宁这几个字是过去许多人取名的佳选。关于对这一段世系的查证问题唯一遗憾的就是不可能得到王天顺本人的说法了。

  依据本支系族史资料显示,自仰公起迁居鄞县桃源乡(现宁波桃源),从公、淹公分别到台州、信州和吉州、筠州做官,而涵公等未有外迁记叙,按其情理应该居住鄞县桃源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近来我特别注重寻访查阅出自鄞县的王氏宗谱【据所收集到资料显示计有三十余(部)支系,除收藏于天一阁和上海图书馆外,还有一些收藏于南京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奉化市文管办的】,又特别是重点查阅了收藏于天一阁的《鄞县桃源王氏宗谱》和《桃源王氏宗谱》【为了能购获这两部宗谱,不惜花费1200元的购书费购买天一阁藏书(部分)电子版,该套藏书里面计有十七部十七支鄞县王氏宗谱,我均已全部浏览,可谓较大地鉴赏了这些支系编纂家谱的风采,可就是看不到与我们懋公有关联的族系世系】两部宗谱;此外,还托请了王有祝老人家到上海图书馆查阅或购买其收藏的《鄞江王氏世谱》、《太原王氏族谱》、《鄞县梅江王氏宗谱》、《鄞县松下王氏世谱》和《古堇假山王氏家谱》情况与电子扫描版。从中    ;已托请了王腾飞宗长到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王家大村王氏祠堂查询句容三槐堂王氏【以王枬(公元1319—1391年)为始祖,迄今数百年仍保存下来的一座宗族祠堂、一部王氏家谱。又特别是王枬的生存年代恰是懋公父辈的生存年代,该支王氏已属三槐王氏,该支王氏的生存发展均在句容,亦称句容王氏】情况,看看是否与我们懋公的上源有联系。最终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关于家谱中世系连接出现断代的现象,历来有之,各姓氏有之,也可以说不足为奇。但是,它毕竟也是家族不幸、族事可叹的一个体现。是我们一个央央大族的憾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这个问题就将上升为我的祖先是谁?祖籍是哪里?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然而家谱的修缮、族史世系的准确完整就是我们的己任。

  我们寻查考证懋公上两代祖人情况的现实路劲只有一条,就是全力以赴查阅现在各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和藏书阁(如宁波的天一阁、奉化市文管办等)所收藏的鄞县王氏宗谱,看看能否从中找到槩公的下延世系。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宗族联谊会  王雄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