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史资料 > 先祖王祜 简传

先祖王祜 简传

编辑:山东省情网 时间:2012-05-21 点击:

                     先祖王祜  简传     

    王祜(912—976年)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人。王彻之子。王祜少年时便笃志于词学,性倜傥,有俊雅之气。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未满17岁的王祜给桑维翰写了一封长信。由于此信文辞华美,表意畅达,桑维翰看后十分高兴,便接见了王祜,见面后,桑维翰“称其藻丽”,于是王祜遂名闻京师。开运三年(946年) 王祜在邺都节度使杜重威署内任观察支使。翌年,后汉建立。杜重威降汉后,被调驻睢阳。杜重威不满,欲反汉。王祜对其苦劝,不听,遂匆忙举事,结果兵败被杀。王祜亦受其牵连,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遭贬后,王祜便多处写信给自己的乡亲好友,讲述事情的经过,表白自己的志向。书信辞气俊迈,凡读过者均多称赞。数年后,后周取代后汉,王祜仕周,先后任魏县令和南乐县令。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重新统一了天下,王祜被赵匡胤委为监察御史,同时知光州事。不久,即调入京任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965年),王祜又任知制诰一职。两年后被加封集贤殿修撰,转户部员外郎。 开宝元年(968年)冬,赵匡胤亲征割据于山西太原的北汉政权。过济河后,先期从诸州调集的各路人马均集结于潞州上党城中,由于车乘集中而至,一时导致道路被堵塞,人马难行。宋太祖闻知此事后十分生气,欲将转运使治罪,宰相赵普说:“现在六师刚至,如果因为道路一时不畅就将其治罪,敌人便会以为我方粮草不足而乘机妄动。因此,惩治转运使非威远之策。不若委派一个善于吏治之人去管理潞州为宜。”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遂委王祜知潞州。王祜到任后,指挥得力,调度有方,很快使馈响充足,且道路畅通。
    太祖赵匡胤班师回京后,王祜才被从潞州任上召回。恰巧,驻守大名府的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治绩不佳,加之其又是前朝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岳父(其两个女儿皆系后周皇后),宋太祖自然对其极为不放心。为此,太祖便委王祜为大名府知府,以便于观察符彦卿的行迹动向。临行前,太祖召见了王祜,对王祜说;“大名府乃是爱卿之故乡,此次赴任,可谓衣锦还乡了。”王祜到大名任上后,经过认真的观察、调查,认为符彦卿虽吏治不严,其属下亦确有劣迹者,但其本人对皇上并无异心,遂表奏皇上,以其族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王祜说:“五代十国时,不少君王多因猜忌而妄杀无辜,故招致国运不能享久,对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恳请陛下能引以为戒。”符彦卿由此获免,世人为此而赞誉王祜积了阴德,日后必飨其乐,惠及子孙。
    不久,宋太祖用兵岳表,王祜被徙知襄州。待湖湘一带平定后,又改知潭州。后,王祜被召回朝,摄判吏部铨。不久,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京,被委任此职。王祜便判门下省任职。王祜任职于门下省后,恪尽职守,侯陟所注拟的文牍,疏错之处多被王祜校正。侯陟对此多有怨恨。时任宰相的卢多逊与侯陟私交甚笃,侯陟便不时向卢多逊诉说王祜的坏话。先前,王祜任知制诰时,曾与卢多逊系同事。那时,卢曾拉王祜联手倒宰相赵普,被王祜拒绝,遂对王祜积怨。此时,卢多逊已拜相主政,便听信侯陟谗言,将王祜调出京城,到镇国军(今陕西华县)任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初,又移知河中府。后又被召入朝,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不久,又被任命为开封府府尹。王祜以病请告,宋太宗赵光义称王祜文章与节操兼著名于世,遂特拜王祜为兵部侍郎。然仅月余,王祜便因病辞世。享年64岁。
    王祜虽才华出众, 志存高远, 但其一生仕途不顺,壮志未酬。居京都开封府仁和东门外时,曾取《周礼》 “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院中亲植槐树3棵,寄予其后世子孙能登三公之位,好报国安民。日后,其子王旦果然拜相入阁。“三槐堂”遂成为琅邪王氏中的一大代表性房支。王祜亦因此被尊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祜有子3人: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懿,字文德,生于后汉天福元年(947年),卒于宋至道二年(996年) 。《宋史·王祜传》中,称其“笃志为学,举进士,尝知袁州,有政绩。卒年49岁。”王懿之子名王睦,《宋史》称其“能其官”。王祜次子王旦和三子王旭,皆于《宋史》有传。(摘自:山东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