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史资料 > 三槐故里之说

三槐故里之说

编辑:山东省情网 时间:2012-05-13 点击:

三槐故里之说

 

      [故里村落]

    唐末,滑州黎阳令王言(系东晋名相王导第二十一世孙,北周小司空王褒第十三世孙,武则天宰相王方庆第十世孙)因战乱辞官,携家自渭南迁居大名府莘县,在县城东北1公里处筑舍安家,建立村落,取名王家堡。王言秉承王氏的学养家风,潜心教子,其子王彻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中状元,官至左拾遗。其孙王祜,年少即以文章显于世,仕宋官至兵部侍郎。其曾孙王旦,乃北宋名相。至南宋,此支王氏族人代代为官,其中11人被《宋史》立传。由于贤达辈出,当地官民遂将王家堡誉为群贤堡。靖康之变后,居于群贤堡的王氏族人因避乱而迁江南(有十八支南迁之说),剩下一支自王宾起于金末元初迁居莘县城西5公里处建村。三槐王氏祖居地群贤堡一时荒废。因这支王氏族人世代为官,王宾一支所新建的村庄,便被当地官民称为王化庄(含“帝王造化”之意),民国时期改为王化村。逾七世,王定长子王世祯遵父训,又从王化村迁回三槐三氏祖茔安葬地群贤堡继承祖业,照看祖坟,繁衍后代。王世祯于村西建一座只有一间的三公庙,祀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弘扬仁义。至清代中叶,由于庙顶塌露,就在小庙外面又盖起一座三间大的新庙,形成了大庙套小庙的奇观,此村遂称套庙王村。2003年底,经民政部门批准,该村又改称群贤堡村。因两村系三槐王氏的发祥地和祖居地,故在莘县有一老话世代相传:“三槐王氏遍天下,忘不了群贤堡和王化。”目前,王化村有居民1500余人,系莘城镇除县城四街外最大的村庄。

     [三槐堂]

    王祜为官三十余载,官知制诰、兵部侍郎。因其仕途不顺,壮志未酬,在居京都开封府仁和东门外时,曾取《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自家庭院中植槐三株,希望其子孙能登三公之位,以报国安民。30年后,其次子王旦果然拜相入阁,这支王氏族人遂成为宋代著名望族。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应其学生王巩(系王旦之孙,王素之子)之请求,为王氏厅堂撰写了《三槐堂铭》,被悬于中堂。北宋元?六年(1091年),王巩、王震在开封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因有王祜植三槐之事,故在宗祠内亦植槐三株,因苏东坡于11年前所撰《三槐堂铭》传颂甚广,故此宗祠被冠名为“三槐堂”。北宋末,辽兵屡犯宋都,加之黄河泛滥,开封地势较低,为防先人墓穴被水淹浸,三槐王氏后人遂将其先人遗骨迁回故里莘县群贤堡重新安葬,同时在故里又建宗祠三槐堂,以供奉列祖列宗牌位。明《正德莘县志》载:“三槐堂在县治东北二里旧群贤堡。”该县志并于卷首附图标明了三槐堂的位置。明正德七年(1512年),任莘县知县的王琛瞻仰三槐堂后,曾赋诗一首:“借问槐堂几度春,青荫犹盛篆犹深。群公元气流天地,一种清风振古今。先后香名昭宋史,光明事业等商霖。观风何幸瞻遗址,慰却生平斗仰心。”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群贤堡之三槐堂圮毁,知县杨得仁遂将县城文庙内的孔子牌位迁至社学供奉,将社学改为“先觉书院”。同时将原文庙加以修葺,题匾“三槐精舍”,以祭祀王文正公(王旦)。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蒋克家在县城内建三槐堂。据1935年续修的《莘县志》载:三槐堂原在城东北二里旧群贤堡,今移置城内鼓楼东路南,门有三槐堂匾。该志还将“王堂槐影”列为“莘县八景”之一。之所以要在县城建三槐堂,是因为原建于城东北群贤堡的三槐堂已毁于战乱。建于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面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植有槐树三株,西二东一,另竖有神道碑数通。门上悬挂的“三槐堂”匾额,黑地金字,笔力遒劲,传为欧阳修所题,但无落款。祠内供奉着王祜等十余人的木制牌位。1937年,日军南侵,看管祠堂的王祖俭遂将大门落锁,携家人回群贤堡(曾一度称套庙王村)老家躲避。二十九军驻莘时,曾在三槐堂院内饲马。队伍走后,祠堂内其他牌位均完好无缺,唯有王旦之弟王旭(知应天府)的牌位失没。解放后,一位曾在莘县住过的解放军干部曾经说过:拿走王旭牌位的人叫王波云(音),后来此人在江苏省的一小山之上亦建起了一座“三槐堂”,将王旭的牌位供奉于堂内。由此猜测,此人极有可能系王旭的后裔。

    上世纪五十年代,莘县三槐堂被拆毁。书有“三槐堂”的匾额被王氏后人保存下来,现藏于莘城镇王化村。三槐堂的门首照片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三槐堂王氏墓地]

   据莘县旧志载,三槐王氏祖茔在莘县城东北1公里处的群贤堡村东,占地10亩。“旧有神道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等,至明初尚存。”此墓林系何时修建,无确考。唐末,三槐王氏迁莘始祖王言终老于群贤堡,其墓应当在此。王旦在京都开封为相,死后先葬于开封。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王旦撰的墓志铭中说:“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癸酉甍于家,享年六十有一。真宗临哭,辍视朝三日,发哀于苑中。其子弟、门人、故吏皆被恩泽。即以其年十一月庚申葬公于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据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仁介绍,王旦墓旧址就在今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厂区内,此处老地名为边村。作者在前条目中已述及,因北宋末兵灾水患,三槐王氏后人遂将王旦遗骨迁回故里莘县群贤堡安葬。据年长老人回忆,王旦墓封土颇大,墓碑刻文曰:“大宋宰相魏国公讳旦谥文正公字子明之墓”。王旦墓北面有二冢,较王旦墓小,系王祜和王彻墓。南面不远处为一开阔地,曰三里堠。民间有王旦墓“头枕小冢子,脚蹬三里堠”之说。明永乐年间修会通河,为用名人碑刻镇邪,将林墓中石刻拉去修闸。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莘县知县贾克中重修王旦墓地。明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顾岩修补了坟后土堤。弘治十三年(1500年) ,知县孟隆立墓碣一通。当时,所谓“莘县十景”中的“郊外名坟”即指王旦墓。清代莘县训导陈济曾赋《王文正公墓》诗一首:“穹碑剥落藓台铺,水色山光入画图。缅想风流增感慨,谈论事业久荒芜。三槐令誉依时在,百代文章与道俱。多少往来经过客,下车曾酹一觞无?”后,墓地被毁。1991年,莘县三槐王氏后裔在墓林旧址重立王旦墓碑,并封土成坟,且植翠柏环绕于四周。2003年,由莘县莘城镇牵头,莘县重建三槐祖陵工程启动。陵园占地约30亩,于村口建“三槐故里”牌坊一座,海内外三槐王氏后裔和有关专家、学者相继来此拜谒,三槐文化研究已全面展开。(文献摘自:山东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