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族人时空 > 在三槐王氏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上的发言

在三槐王氏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上的发言

编辑:王雄琥 时间:2014-08-28 点击:

 

在三槐王姓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

筹建会上的发言

 

各位宗亲,大家好!

    今天我们西南地区的部分三槐王姓宗亲代表能够共聚于此,同商家事,这是学习研究、弘扬发展西南三槐王姓族人文化的历史新篇,是我们爱国爱族爱家、追恩报本尊宗敬组的真实体现,让人倍感欣慰,引为自豪!

    我是三槐王氏第三十五(太子晋九十)世世孙,我叫王雄琥。根据会议的安排,我首先发个言:

    一、西南三槐王姓支系情况

    北宋后,我们以唐末的黎阳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三槐王姓族人不少就开始迁居江浙一带,并成为望族。元明时期,中原战乱频繁,至明末张献中大肆屠川,致使两湖和中原南部人口的锐减,特别是四川重庆一带,几乎千村人绝,百里空巷。如此一来,便有明初著名的“江西填湖广”和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性大移民。同时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县大槐树集中山西大族显姓,分别迁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氏和三槐王氏便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还有,在明初,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和几度平定云贵川地方叛乱,以致大量军队官兵留守落业于云贵川地区。清朝中后时期,居闽地等的王姓族人又因经商办企业、还是迫于生计之苦等也不断流寓到了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王姓族人大小数百个支系,基本是自明朝初年起分别先后从江苏、山东、湖南、浙江、江西、陕西等地迁入的,并且大多数支系都是于近年来才查证理清其上源世系,得知自己的根源于何处。我们西南三槐王姓也是如此,大部分支系基本查证清楚了上源,但仍有部分支系的上源世系还仍在调查考证之中。

    在此,我就自己所了解到的支系情况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迄今为止,基本查证清楚上源并理清世系的有:

    文亮公支系:

    文亮公,明朝后期人,支系祖籍是山东济南历城大鱼塘王家村。明朝后期,文亮公奉旨征剿南寇,因平判有功,升任云南通判兼守云南石屏州。文亮公生二子:长子国松(落居云南石屏,至今情况不详)、次子国柏。因朝天关(朝天关位于广元市朝天区。这里地处蜀道要冲,清代嘉庆《保宁府志》载:“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诸酋屡叛,奉旨任都指挥使,挥师北进,抵敌镇乱(明末,大西政权在朝天岭驻兵以对李自成,张献忠在成都“杀士子”事件的直接起因源于此,详见《重要历史事件系列》“大西建国与张献忠杀士子目”),政绩报最,州人仰慕,不忍释,卒於任。即其地而卜宅兆焉。国柏公娶妻常氏,生子天乾、天坤(据传说天坤公已转回山东原籍落业,情况不详)。天乾公袭父职,奉令镇守芒部一带地方,居住芒部军民总管府平坝坝口河。天乾公之子纲公又继承父业,官居思骑尉,监制芒部土府,使其土府俯首称臣,不再作乱,自此地方得以安宁,已显该四世祖公之功。支系自国柏公落籍云南镇雄平坝,迄今历时数百年,传承后裔近二十世,族人二万余众。主要有纲、宠、斌、镛、彩、献、和五大支,主要分别居住于镇雄的乌峰、中屯、场坝、坪上、赤水源、罗坎等各地,以及云南的威信、贵州的毕节、威宁、赫章和四川等地的二十余县市,数百余个村寨。

    支系自文亮公下国柏起,后世族人由于所落业的地方社会比较安定,家族得到了良好发展,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后世子孙中无论是搞科学研究的、从事国家公职的、从教为师的、从戎军旅的,或是务农经商与办企业的等等,比比皆有。据不完全统计,族人中计有研究生和博士生等60余人,有工程师和副教授、教授等50余人,有处级和地师级等国家干部及将军级军队干部10余人,有乡科级干部、中高级教师、医师、技术员和企业家等100余人。

    支系中于二十世纪末在王安庭、王邦贤等族人的组织努力下,编撰形成了《三槐王氏文亮支系谱》。其支系主要起始世系已入编《三槐王氏总谱》二卷。

    懋公支系

    懋公,元末明初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于明初洪武调北征南后,落居毕节,至后于第四世祖人又迁居云南镇雄。自清朝以来,由于社会比较安定,支系家族得以大发展,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迄今已传承世孙二十三代,拥有六万余族众。族人主要居住于镇雄各地,以及云南的彝良、威信、蒙自,贵州的毕节、大方、清正、织金、安顺、六盘水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族人中有博士、博士后等18人。有工程师和副教授、教授、学术家等15人。有处级和地厅级、副省级国家干部等6人。有营级和副团级、团级等军队干部8人。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81人。有乡科级干部和致富能人等168人。有热爱家族、重视族史文化的知名人士56人。有英雄、烈士等3人。

    懋公支系中,早于十七世纪初,就有应明公置身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老谱遗失之际,仅凭历代先祖口碑之述,用蝇头小楷,一笔一划写下了支系第一代谱本,为后世族人相互传抄流转数百年。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就了第二代支系谱本。继后至二十世纪末修成了第三代支系谱本。后至二十一世纪初,依据并考查斧正四百年前王玉林留下的谱稿,理清了上源世系,进行了第四次家谱修订,形成了支系较为完整、规范、科学的谱本。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共有一百五十七支入编《三槐王氏总谱》第二卷。另有约近百支因未能联络上而未入编。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史迁祖王懋公的上两代先祖名讳及身世和一些(依据本次修谱中核对老谱之情况显示,本支系还有远近大小数十个支系的宗亲流散到异地尚未归宗)流散支系族亲的情况一直没有查清,恳请各位王姓宗亲留意,若有线索给予提供为谢!同时,以期望本支系流散到各地的支系宗亲主动查寻,早日认祖归宗!

    福公支系:

    福公,元末明初人,家住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但福公居川,生八子天荣、天华、天富、天贵、天龙、天虎、天凤、天麟(族史上称为“老八房”)。荣公:居于陕西平凉府;华公:居于南昌府,南昌县;富公:回故乡住仙人掌;贵公:居南昌府,上高县(注:位于江西西北部) ; 龙公:居于富顺县。虎公:居插旗山与仁怀(仁怀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风公:居巫巴长板桥;麟公:居住柑子垇(柑子垇、富顺山、斩人台、原注属川南泸州。“石松坪”属颖川王家坪。挞子、仙墀、小竹箐在江津) 。

    天荣公后裔元开公生九子(族史所称“小八房”或“中八房”)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晟。

    长、王乾斋,讳仁,娶妻赵氏生温恭,住华阳、华阴二县。其后裔主要落业于成都东门外三块石(今成都市三环路上的“三抉石”) 。

    二王坎斋,讳义,娶妻马氏生谦恭、让恭,住安里、永城。其后裔主要落业于綦江挞桶垭(今作打通)。

    三、王艮斋,讳礼,娶妻李氏生良恭(娶妻刘氏生太显,陈氏生辅、佑。后辅、佑二公各生子四个,合称“下八房”)。其后裔主要落业于桐梓柜家岩、夜郎坝、新站。

    四、王震斋,名阳,讳智黄。娶妻李、袁氏,生子迩恭、通恭、居恭、变恭。通恭生:太乾等,住綦江。其中通恭、或变恭一房辗转落业遵义泥桥核桃塆,分支高桥、高石坎、新舟等地。迩恭生太淳。其后裔主要落业于习水县东皇场来龙岗竹瓦寨(今县城九龙山朝阳村。竹瓦寨在九龙山至大穴厂之间)。

    五、王巽斋,讳信。娶妻穆氏,生子文恭。文恭生子太员(元)、太亨,分住习水县温水镇的腆蕨坝;太亨落业遵义高坪等地。其后裔主要落业于遵义白田坝(今遵义市中华北路梅岭厂、绞场小区、北京路口和奥门路一带)。

    六、王离斋,讳忠。娶妻夏氏,生子世恭、明恭。其后裔主要落业于绩麻山、五岔(在今遵义县、仁怀市境内〉。

    七、王坤斋,讳孝。娶妻陈氏,生子欢恭。其后裔主要落业于高山王村(今习水县程寨乡石门有高山地名,住有王氏裔孙;另据民国37年(1948年〉坤斋祖后裔王文钦等人重修《校正太原郡王氏宗谱》截:高山王村在今赤水市的官渡镇包贡溪岩门场过河坎上即是)。

    八、王兑斋,讳廉。娶妻卢氏,生子友恭。其后裔主要落业于仁怀七里坎(是时所指仁怀包括今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市。七里坎在今赤水市境内)。

    九、王晟斋,讳勇。娶妻李氏,生子晨,过房元佑祖接宗。其后裔主要落业于遵义董公寺(今划入遵义市汇川区。称董公寺镇)。

    清洲公支系:

    清洲公,明末人,支系原籍湖广太原郡商音也。始祖王清洲系四川省内江县石牌坊王家村人氏,明朝后期,不意兵燹,创业居住于永宁,所生二世先祖王纲、王纶。纶祖转回内江,纶祖所生尚卿、尚选。因荒乱日甚,祸肇,先祖纲公、尚卿公叔侄俱丧。尔时尚卿之妻郭氏生子三人,朝伸、朝俸、朝仲俱未成立,子幼母孀,无亲顾盼,母子无倚,遂同胞叔王尚选搬移镇雄。

    南惠公支系:

    南惠公,明朝中期人。明初六安侯志公生四子,长子威(任职于云南,子孙后裔,应为云南籍)、次子舆(舆字还有一个人字旁)公、三子仁(落籍贵州毕节,后世子孙改姓黄)、四子广(因避胡案所牵,逃寄其舅家,后世子孙改姓崔)。舆公子诚杨公,为明成化时贡生。以上几代均居住吴省。诚杨公子南惠公,嘉靖中吴省解元,曾考授吏部侍郎,旋授官任职于两湖。南惠公子瑄公,嘉靖进士,朝觐授礼部侍郎,后为河南布政使。瑄公子守纪公,为拔贡,朝考于京师时,遇在京述职的镇雄古芒部土府陇尤崇之父,两人相见,意气相投,守纪公便欲迁芒部,行至四川,因闻芒部荒芜,即寄居于重庆府荣昌之白石驿,后又卜居永宁(今叙永)。守纪公子尚德公,明万年间举人。后尚德公夫人刘太君于万历三十五(1560)年奉婆母吴太君、夫弟尙贞、子尔胤等,为避难自永宁迁贵州宣慰司大方解匠街,又迁平坝河东,再迁镇雄古芒部,便形成今天的三槐王氏南惠公支系。

    迄今支系计已传承世孙近二十世,族人两万余众,主要居住于云南镇雄和威信的各地,部分散居于云南的彝良牛街、文山等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二十余县市。

    于二十世纪末支系族人已修订起了支系谱。三槐王氏南惠支系已入编《三槐王氏总谱》三卷。

    永贞公支系:

    永贞公,明朝时期人。永贞公于明朝时期永贞公自江苏南京乌衣巷迁徙落业于贵州毕节东部区。后至九世祖戴予公又迁徙到云南镇雄坡头仁和的香樟树居住。

    支系自始迁祖永贞公起迄今共传承了十七代世孙,千余人,主要聚居镇雄坡头仁和的香樟、母享的陇东,以及云南的彝良,贵州的毕节等地。

    登阶公支系:

    登阶公,明后期人。支系始迁祖王登临、王登阶、王登仙三兄弟于明朝万历年间,因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之苦,自湖北汉口沙市怡昌跋涉入川来至富顺落业居住,几年后登临公又携家带属进入黔地(其后情况无考),十多年后登阶公又携带家属一起迁居到南溪,继后又再转迁芒部(今镇雄)木纳塆,最后迁居落业于芒部陇家大地,迄今已传承十七世世孙,数千族人,主要居住于镇雄的罗坎、盐源,以及云南的彝良和贵州的开阳等地。族人始终以追慕祖先业绩,传承王氏血统,弘扬族史文化为要,坚持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勤耕苦读,尊敬长辈,教子成才,勤奋向上,积极发展。

    现在王秀云等族人的积极努力下,已基本理清了上源世系,并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族谱修编。有关支系的源流世系材料已报中华王氏大成族谱局编辑部,入编《三槐王氏总谱》三卷。

    文贵公支系:

    文贵公,清朝初期人,支系祖籍江南山东湖广应天府东门城内大十字。自始迁祖文金、文贵二公起落业四川。王文贵,娶黄氏,自四川富顺县王家场大石板麻塘居住(文贵公身故葬四寨石龙口),生绍友(娶马氏)。绍友生小武,小武生明海(四川长宁县高洞口居住)、明灿(毕节东关里螃蟹井居住)。

    支系自小武公起至今已传承到十五代。族人主要居住于镇雄伍德。

    纯武公支系:

    纯武公,元末明初人,洪武二十三年,明廷令沐英征剿云南叛逆,绳武再次应召随行,并留守云南边境红花铺(今宣威小板桥)。征南监军王绳武留守鸟撒的裔孙 估计万余户,至少五万人以上。是现滇黔地区较大的一支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绳武支系共416支入编《三槐王氏总谱》四卷。另有约300多支因未能联络上而未入编。

    绳武公之五世孙永福公世袭卫指挥居毕节,永福子卫迁居云南镇雄李官营上马台和下马台,形成了镇雄的又一支三槐王氏永福支系。

    永福公支系:

    永福公,纯武公五世孙,支系于二十一世纪初,在王必兴宗亲等人的竭力作为下,理清了世系源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三槐王氏永福支系谱。并将其总世系上报入编于《三槐王氏总谱》第四卷。

    “绳武…—永福—卫—尚义—昌公”支系:

    永福公四世孙昌公,昌公生二子,长宗文,次宗武,宗文赴毕节唐官立业,宗武留塘房白鸟,昌公至今其后裔已传承十七世,形成昌公支系,分文武两支,分布于毕节,赫章,清镇,修文,黔西,镇雄,彝良,水城,筠连,贵阳,昆明,曲靖等地。

    廷珍公支系:

    廷珍公,明末清初人,始迁祖王廷珍、王廷英二公,祖籍系江西省吉安府。大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迁徙贵州省遵义府桐梓县北隅里一甲梨树坡罗家屋基居住。几年后又迁徙到云南省昭通府镇雄州杉树公社笋子林口大水井居住(其中廷英公居住了四、五年后,又转回贵州遵义府,往后情况不详)。

    自廷珍公落业镇雄杉树笋子林口大水井居住以来,历时200余年,繁衍了十三世世孙,族人近千。族人主要居住彝良县新场乡、镇雄县盐源乡干河村、罗坎镇李子村、碗厂镇碗厂村等处。

    支系在族人王永平等人的执着寻查下,方理清世系源流。支系世系源流材料已报中华王氏大成族谱据,并予已入编《三槐王氏总谱》四卷。

    爵公支系:

    爵公,明前期人,贵州省赫章白果七里店爵公支系。支系始祖爵公之父为“爵公之前入黔始祖明朝洪武十四年受朝廷司职蜀云也(原籍江南应天府柳树巷大石板小水井)。”其洪武十四年(1381年)受朝廷司职。

    本宗支于2010年第三次修谱,上册人数约六千五百人。从追溯历史的角度推理,本支流散于川滇两省内未联系上的族人应当还有一至两万。 

    此外也还有有恒公支系、子玉公支系、绍全公支系、芝臣公支系、仁寿公支系、等等支系尚还处于正在查证其上源的历程中。

    子玉公支系:支系始迁祖子玉公,康熙年间人,祖籍湖南长沙府郴州直隶宜章县凤德乡古塘。

    子玉公于康熙年间从军到云南威信县扎西镇老街居住,生有三子:长子正才居原址(威信),次子正时后迁镇雄,三子正栋后迁蒙自。正才、正时、正栋三祖公在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初八立有田地分关文书,原件尚存,记载祖藉住址为:“湖南长沙府郴州直隶宜章县凤德乡古塘人士”。自正时公落居镇雄以来,迄今已历跨300多年,繁衍十二代孙,数百族人,现族人主要居住于镇雄泼机蚂蝗田。

    有恒公支系:始迁祖有恒公,明末清初人,祖籍江西省抚州金溪县。

    支系始迁祖有恒公(“有恒”祖去世后,葬江西),自江南迁至江西省抚州金溪县南门十三都。之后又由恭元祖从江西迁往四川省珙县平寨孝儿嘴,再后又由天梁祖(谱书记载:天梁祖曾任四川叙州府尹)从四川珙县平寨孝儿嘴迁云南彝良县牛街箱子厂,最后再迁镇雄县盐源乡大温水至今。按传说其世系是三槐堂分支。其后又有占伦祖从镇雄县盐源乡大温水迁贵州(地址不详,与其后裔至今未联系上)。

     老谱上叙的内容,仅存不多,只记得“应天府管文风盛,南木桥前是乡村,乌衣巷口地名正,十字街前王家厅,族大人广多茂盛,二十一族把家分”。通用堂前对联:祖德汉唐镇东镇北流脉远 宗功文武江南江北世泽长。横批:槐堂丕振。

    绍全公支系:始迁祖绍全公,明末人,祖籍河南太原,绍全公自太原,经河南,迁至湖北麻城孝感,最后于明朝天启年间迁徙落业于云南镇雄的板桥(现在的赤水源镇)。

    于明朝天启年间,水西安邦彦围攻贵阳,绍全公随三善公出征贵州。贵阳解救后,三善公授衔绍全祖为前部先锋,进击水西,直达大方。时有芒部土司陇天成与安邦彦系亲戚,三善公恐芒部助水西,命绍全公前来招抚芒部,绍全公便受命单骑赴芒部进行招抚。后因三善公于大方兵变身卒,芒部闻之,将绍全公扣留。时值眀未,世乱南通,绍全祖思归不得如愿,遂落业于镇雄板桥。自绍全祖起,至今支系已传承十八代世孙,有族人三千余户,一万余人。后裔族人主要居住于云南镇雄的板桥(现在的赤水源镇),以及贵州的毕节、黔西、水城和云南的威信等地。

    本支系除了尚未查清上源世系外,还有四世祖王连秀娶妻张氏,生子王世祥入北里,迄今情况不详;有五世祖王世藩娶妻陈氏,生子崇学、崇文、崇谟、崇训。崇学娶妻陈氏,生子朝崑、朝伦、朝柱,三代八人去向不明;有六世祖王崇仁,娶妻向氏,生子宗文、宗周、宗翠、宗友、宗山,宗文娶妻彭氏,生子恩超。三代七人去向不明;有六世祖王崇教,生子朝仁、朝敬、朝孝、朝慈,王崇周生子朝枢、朝极、朝相。王崇元生子朝品、朝举、朝明。王崇让生子朝栋、朝梁、朝柱。王崇现生子朝君。王崇良生子朝宗、朝祖。以上两代二十二人去向不明;有五世祖王世猷生子崇纲、崇纪、崇纯。王世英生子崇忠、崇允。王世厚生子崇络、崇纪伦、崇统、崇红。以上两代十二人去向不明;有五世祖王世俊生子崇珍、崇玉、崇现、崇岱、崇峰,去向不明。特拜请各位知情的宗亲或朋友给予帮助为学!

    芝臣公支系:支系始迁祖芝臣公,清朝初期人,祖籍河南陈州府襄城县草市村。其始迁祖于康熙年间京选云南知府特授武定府知府卸事后进京引见调过贵州大定坐落,宦游来黔后提升大定州知州。

    仁寿公支系:支系入黔始祖是明元公,祖籍湖广宝摩庐清华县小巷口,明元公之父王仁寿,母刘氏(墓葬于湖广,小地名及山向未详),其三子:明元公(娶妻刘氏),系我支系始祖;另两个不知名讳。据说与我支系始祖明元公的二个同胞弟兄,一个去贵州省毕节小鸡昌(小吉场),一个去云南境内(不详)。据说我太公王芝麟(又名芝佐系明元公第五世孙)做生意时去浑水塘前去五里路左右的福来厂王区长家,通过与其交谈时,知其世系与我支系始祖明元公有相似之处(当时王区长家在当地是旺族,据说有几个生产队的人,人兴财发),后因战乱无法联系,不明底细。

    支系始祖明元公在毕节市撒拉溪镇西方村煤山上(原名:兴屯煤山上)安居落户,娶妻刘氏,生三子:德荣、德华、德贵;德荣祖娶妻杨氏,生二子:大升、大位;德华(无配);德贵祖娶妻蔡氏,生三子:大成、大任、大有;大升祖娶妻张氏,生一子锡章;大位祖娶妻朱氏(系吾祖);大任祖(墓葬大定府梨树坪)娶妻彭氏、陈氏,彭氏生子锡康(娶妻艾氏),陈氏生子锡昌(娶妻陈氏),生二子长发、润发。据说均迁黔西(未经联络不明底细)。大有祖娶妻蔡氏,生子锡银移居黔西,锡银祖娶妻何氏(墓葬撒拉溪煤山上刘家屋基)、刘氏,生三子(乳名)清平、定清、国清;均迁黔西(未经联络不明底细)。

    面对我们西南地区三槐王姓的这一发展分布状况,为便于向广大族人通报家族事宜、传播族史文化、沟通族亲思想,联谊血统感情,促进其不断发展我们的族史文化和宗族事业,共建和谐繁荣的西南三槐王氏家族,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三槐王姓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从而形成西南三槐王姓文化研究联谊中枢,以此组织联谊西南三槐王姓族人爱党爱国爱家族,致力于建设和系家族、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行列中。

 

    二、三槐王姓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的建设发展

 

    古老而神秘的宗族,庄严而古朴的祠堂,沧桑而坚毅的牌坊……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遥远而陌生。然而,在党和国家提出大发展和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在,宗族活动再次兴起,宗族文化需要弘扬,人们的目光不得不又重新聚焦向古老的宗族。如是让我们踏足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不得不感受到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时间在变,空间在变,然而宗族的魅力尚在,宗族的精神不朽。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宗族文化——代系传承的精神纽带。宗族是以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的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文化是以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全部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我国历代伟人和当代国家领导人曾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会议上对挖掘研究利用姓氏家谱资源作过同一内涵的重要讲话。 如:孙中山先生讲:“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毛泽东主席讲:“搜集宗谱、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江泽民总书记讲:“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行,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所以,族史资料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明天的见证。是历史的教科书、更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社会产物,蕴藏着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民族、民俗等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将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现行实践科学发展观客观要求的综合体现,它可以教育启迪后人爱国、爱族、爱家之情,激发勇于开拓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取之心和宗族团结之心。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族史文化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中华王氏,追本溯源,自轩辕传至子晋以下,应该说都是出自於一宗!太原郡望,威公分支,越汉晋隋唐,王通一脉,鼎传乾言,至北宋延彻传祐,蕃衍遍布天下,人文尉起,千余载兴隆,三槐一族可谓是巍巍之大族。

    明代进士、翰林院学士兼修国史主簿解缙为“庐陵王”后裔王氏族谱撰写序言就说道:“王氏皆王者之后,子孙繁庶,功名富贵,忠孝文武,相臣将臣,照映册书,星辉月华,大非他姓所能及也”。中华王氏如此,三槐王氏亦如此,嗣孙繁昌,裔播天下,不但是中华王姓中第一大派,人口近三千万,而且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忠孝文武,照映册书。自北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文武双全,忠孝具备,正直不阿,博得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做宰相;宋朝著名宰相王旦、王素,以及王震等均是雄才大略、运筹帷幄之名臣;明代学者王淹,继承父业,以搜集出版家族文献为已任,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等共十卷,刊印出版《王氏济美集》,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其学子满朝廷,科学理念传天下;等等。直至今天的众多三槐王姓后裔也是德行高尚,气节刚直,坚韧不拔,求真务实,光明磊落,血管里都涌动着对“中国梦”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所以,应该说如果我们建立了三槐王姓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那这联谊会就应本着“遵守国家政策法律及族规族训,团结带领全体族众,发展家族事业,建立和谐家族,按照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及社会道德规范,为促进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的目标。求真务实地组织带领众族亲,着力为推动家族事业发展、促使族史文化进步、增进族人情感联络而努力!

 

    三、《西南地区的三槐王氏》一书的组织编纂

 

    谱牒是历史的典籍,与国史、地方志构成中华历史文化体系的三大支柱。谱牒及其族史资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人物事迹的传承载体。我们三槐王姓家族源远流长,历经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的数千年历史,世系浩繁,族谱规范,史料真实,图文并茂,展卷便知其详。今天,我等三槐后裔,置身于国泰民安、盛世太平、高科技信息化条件推动着千年中国优秀文化的蓬勃发展,正是统一编撰家族宗谱、成就补全完善传统家族档案的时代。同时有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暨中华王氏总谱局为之搭就了平台,铺平了道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促进家族事业的发展和续编与完善其家世家史而作努力呢!目前中华王氏总谱局已为之编纂了《三槐王氏总谱》,但是鉴于三槐王氏世系久远、支系庞大,无法对各族各支家世家史详录以载,加之我们西南地区的三槐王姓家族的家世家史资料又很是残缺不全,尚待不断考证完善。在《三槐王氏总谱》中我们的家世家史犹如一株只有主干与枝桠的大树,尚需培土与添叶。所以,我们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昭通工作站镇雄分站特组织编辑《西南地区的三槐王氏》,以期对《三槐王氏总谱》所编录西南三槐王氏支系的家世家史起一个充实完善的作用。

    我们力图通过《西南地区的三槐王氏》来载录西南各支系三槐王姓族人的始迁祖的迁徙史(包括名讳、年代、背景原因等)、支系世系的传承脉络(即按一图一表的编排模式载录始迁祖至分房祖的世系传承情况)、族人的迁徙发展、以及宗族文化发展等。在此,诚邀各位有志有能为家族历史文化发展奉献的宗亲支持帮助,就本支系的相关情况进行组织编撰提供为谢!

    同时也需要说明,尽管通过我们部分族人的义务作为,组织编撰好了材料,但要排版印制成书,仍需很大的经济支撑,所以也期望各位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宗亲为之解壤捐助为谢!我们拟定于《西南地区的三槐王氏》中对组织编撰提供材料和捐助有功人员,视其情况以功德榜(含姓名、所属支系、住址或工作单位及奉献实情)和一百字以内附照片简介(捐助一千元以上者)、三百字以内镶嵌照片简传(捐助三千元以上者)等芳名录的形式予以昭告族众及留芳后世。

    最后,以订购方式发行。待书的材料基本组织编纂成型时,我们提交有关厂方进行制版印制费用预算,再将有关宗亲的捐助资金充入,然后就所缺成本价(含邮费)告知族众,进行征订发行。

    各位宗亲,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群体中,王氏宗族以人口众多居于百家姓氏之首,堪称中华第一大族。王氏子孙之所以兴旺发达,主要就是秉承祖先良好的宗族美德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一血源基因。由于人口的兴旺,导致王氏子孙精英无限,人才辈出。只有国家强盛富足,才有民众安居落业,反之如果没有各姓氏家族的和谐繁荣,也同样就没有国家的和谐繁荣。在中华奋起腾飞,欣欣向荣,共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王氏子孙已经成为一支强劲之旅,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家族搏来无限的风采和自豪。

      然而,由于历代战乱以及沧桑变迁的原因,导致王氏子孙四处迁移散居,给我们在族史文化方面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缺陷和遗憾。王氏家族不应该再是一个族史文化、世系传承模糊的宗族,我们不可能再置身于过去道听途说的迷盲之中,而应该去努力寻查考证,正本清源,还家族历史文化、宗族世系的一个真面目。

    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宗族的历史文化将永远是不可遗弃的传家之宝。不少人事业有成,财富物丰,条件优越。可是,如果因为拥有就忘记自己的宗族,忘记自己的祖根,忘记自己的血源,那根本不配称之为完美的人生。因为,高尚的美德和情操仅凭权力和金钱是难以体现的,只有爱心才是一个人永恒的自尊,只有附有不忘血源、情系家族,才能让一个人完整地体现人生价值,爱国尽忠,尊宗敬组。倘若是一向利令智昏,只顾自己的逍遥快乐,没有尊宗敬祖的德行,那人生将会变得枯燥乏味,被人唾弃。只要我们把那些大量浪费的时间和金钱挤出一点点,投放到家族事业上,那你就会功德无量,惠及族人和子孙。

    祖德流芳远,宗功世泽长。这是对我们民族美德的一个写照,这也应该是每一个王氏子孙的重要道德标准。所以,我诚邀各位王氏宗亲积极行动起来,为发展和繁荣我们的族史文化事业,理清家世家史而尽自己的所能吧!

    最后,祝我们中华王氏族史文化日臻完善光大,王姓子孙不断兴旺发达!祝三槐王姓西南族人文化联谊会能顺利组建,健康发展,壮大有为!祝各位宗亲事事如意,阖家幸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