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是: > 宗族文化 > 关于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看法

关于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看法

编辑:王雄琥 时间:2017-03-11 点击:

简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争议

 

三槐王氏第三十五世孙  王雄琥  

  三槐王氏是我国当今王姓各堂号中子孙繁衍最大的一支,不仅族人数占王姓族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且居住也遍布祖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是海外华人的根源。所以对“三槐王氏”的世系溯源问题,就成为“三槐王氏”族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目前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即三槐始祖王言的父亲是王抟还是王乾这一争论焦点。大家各执己见,引经据典。有的认为应以正史为本,家谱牵强附会不足为据;有的认为正史语焉不详,世系断续驳乱,以此连接的世系是为硬伤,不是证据。

  “三槐王氏”的受姓祖是周灵王太子晋,以后延续至秦之王翦、王贲、王离。大家对此已形成共识,尽管在世代传承上还有一些小的分歧,但并无大的争议。从汉起至唐中期,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其中,由于多种政治因素及战乱的影响,世代传承时断时续,颇多争议,但总的来讲是这两支族人内部的考证研究,在此就不作讨论。自五代末到北宋的王言及其以下世系,无论从正史或谱牒上纪载都比较完整和翔实,也没有分歧。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三槐王氏”后裔有的随宋室南渡,有的被虏北迁,有的留守中原,以及再经元明清时度,就播迁至全国以致海外,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王氏家族。其间经1000年有余的历史 ,史书不可能详细记载各分支家族传承世系,只能靠各支系家谱的记载并辅之以史料片断记叙的佐证来解决。所以不可能不引起全国性全族的争论。
   因此,“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研讨应归结为从中唐至五代这其间二百年间几代人的考证问题。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皇家政权的权势日渐衰弱;再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农民军风起云涌,给门阀制度以毁灭性的打击;到了五代时期,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多国割据,使得多数姓氏的世系出现断层,王氏姓氏的世系当然也不例外。也正因此时社会动荡,史籍资料凌乱佚失,造成了对这段历史研究的困难,也造成了“三槐王氏”世系归属的争议。
   对于“三槐王氏”的世系归属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带着私心和偏见去进行无理争执,而应该放下一己之私的心里客观科学的来对待事实。也不能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要尽可能地收集史料(不论是符合自已观点的或反对自已观点的正反两方面资料),冷静地进行研究分析,兼听旁采,求同存异,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世系真相。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两种说法的情况。

  [琅琊说]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是:
   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抟→王言→王彻→王祜
   其主要根据是说《 新唐书 》上有记载,自王褒至王綝(方庆)再至王玙,再至王抟,这一段史料是清楚而且连续的。这确实是正确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抟有没有一个儿子叫王言?
   王抟有几个儿子,在《新唐书.王抟传》中没有注明,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则明确记载王抟有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王抟在晚唐出将入相,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光化三年,即公元901年,因受诬陷遭贬,后赐死兰田驿。王言出生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王言在公元894年已是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下的一名都将,在进攻山东 郓城的战斗中立有功勋,其后军旅无名,从其文职。这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但没有说他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是王抟的儿子,怎么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会不予记载,而只记载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呢。再有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五部正史中也找不到只言片语的记载啊!
   那些强调“国史为鉴”的人对于这一点却是讳莫如深,他们拿不出一条正史的记载证明王言的父亲就是王抟。又有人想另辟蹊径,从近代的部分家谱中去找一些没有采信依据的说法,说有的家谱记载王言是王练的后裔;说有的家谱记载王言是王抟的从孙辈;说有的家谱记载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冕的儿子;说有的家谱记载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彦枢的儿子;甚至有的抓到一个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前几年关于“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报告”中的漏字语句也大作文章(即报告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记载:‘皦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岁,生抟,生倜、倓、伧、并王言’”。这“并王言”中漏了一个“无”字,应该是“并无王言”。有些人就以此为据,说这“并王言”是国史记录,是新唐书的记载,是国史,并非近修家谱所述,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等等。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反而证明王言是王抟之子的说法没有具体根据。

  在此,我们还可简单地看一个事实,古人给子嗣取名时,若是讲究的话,连使用什么偏旁的字都常常是统一的。如像王抟三子之名“王倜、王倓、王倫”。若是硬要将王言说成是王抟之子的话,那“王言”这一名字与“王倜、王倓、王倫”这三个名字不是格格不融吗?若是说王抟确实还有第四子的话,那也不是王言,而是另有其人。贵州有一支邕江王氏,在他们拿出来的家谱上,十分明确的记载着:抟公确是生四子,他们分别是“倜、倓、伦、亿”。这后面的第四子亿公便是他们邕江王氏的始祖。
   还有琅玡说中的王抟到王言的世系衔接也可能是硬伤。族谱编修的实际是兴盛于明朝以后,特别是百姓人家修谱。所以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明代家谱就很少,不说唐宋了。所有家谱中的唐宋以前的世系都并非时人所记,更不是逐代修谱积累出来的原始内容,基本上是用史书中的名人世系拼凑嫁接而成的,只能是有的说法接法错误多些,有的少些而已。由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说王庸敬所著的《琅琊王氏通谱》中记述三槐开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之记载了。这无疑是他所引用的旧谱谱系资料的不准以致,无需再言错与对。…… 

  [太原说]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是:
   王元则→王焕→王虬→王彦→王杰→王世隆→王通→王福畤→王勉(或勔)→王怡→王潜→王质→王庆存→王乾→王言→王彻→王祜
   其根据主要是关于王言的先世传承这一世系中,没有一个人做到宰相一类的大官,所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没有象[琅琊说]那么连续而且完整的记载。只能依据部分三槐王氏支系家谱中记载,并从一些零散的先祖个人人物传记,或是他人传记中的侧面记叙,或是一些名人所撰写的铭、序等来加以佐证而成。如:三槐嫡系后裔三沙王氏的始祖王皋南渡时特意把谱版也载到了南方,南渡后没有隔代就续修谱了,而且王皋还让三子把到岳飞处请来的墨宝一直刊刻在族谱中就证明原谱内容延续了下来。即说明这谱载的上源世系等内容系出自于北宋的王旦时期。若是论三槐王氏的部分家谱记载其上源世系的准确度的话,应该说这是其它家谱不能与之相比的了。据北京图书馆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为王言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载明王言的父亲名叫王乾,自王言起定居大名莘县。赵孟頫为王祜撰写的简历《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载明其曾祖名讳乾。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他又怎么可能知道王言之父是王乾呢?

  就是我们原来的懋公支系老谱上,也与多数三槐王氏族谱一样称太原王氏三槐堂。

  当然太原说中也有说王言之父是王仲舒之子王哲的,那就更是找不到翔实的依据了。

  关于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问题,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历时八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谱牒资料和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证,并将详细的考证依据和方法公之予众,统一认同王言的父亲是王乾的太原说作为参考世系,其余不同观点均作为保留,留给后裔贤达继续考证,这应该说是比较认真负责科学的。

  我认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即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报告》是较为客观科学的,以此作为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今天定论是基本正确的。

  三槐世系源岀太原还是琅玡的争议是现在王氏族人最大的争论,也是造成族人不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既然不可能有绝对性的根据,何不以和为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搁置争议,以今天较为客观科学的定论和多数三槐族人的文化认同为今天结论。若有后来精英者能发掘到更为科学准确的证据时,再补充完善或更正其说,也是可行的。古时说“天下王氏出太原”,今天说“天下王,三槐堂”这也就是典型的一种文化认同吧了,其他大姓氏也多如此,即便是在中国极具文化影响的孔氏家谱也有错漏。奉劝我族宗亲不要再不加研究探讨,盲目取义,横加指责,固执己见了!